政策动态
政策文件
维权工作
政策动态
南充市企业联合会 南充市企业家协会
电话:0817-2333675 / 2800927
地址:南充市顺庆区丝绸路60号(大世界家具城6楼)

政策动态

中共南充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的决定
2016年08月12日        来源: 南充日报         点击:88次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绿色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落实省委治蜀兴川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中共南充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研究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握建设美丽南充的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绿色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是贯彻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我市生态资源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加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突破,着力优化绿色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积极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加快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奋力将南充打造成生态空间合理、产业绿色低碳、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优良、群众满意认可的幸福美丽新家园。
  (三)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始终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注重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决不以牺牲生态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决不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绿色发展要求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升级消费模式,努力把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强市、绿色富民。
  ———坚持重点突破。突出问题导向,以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市为契机,推动嘉陵江综合保护与开发,加快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建设,挂好作战图,打好攻坚战,全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环境。
  ———坚持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入实施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战略,用改革的理念、创新的思路、法治的手段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南充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共建共享。培育生态文化,强化群众绿色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让全市人民共建共享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南充。
  (四)目标任务。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优化,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方式加快形成。
  ———生态空间更加合理。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落实,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安全格局有效优化。现代山水田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1%,城市绿地率达到39%,基本形成宜居宜业的生态空间和人居环境。
  ———绿色产业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各类资源要素科学配置。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比重稳步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增)量达到省控要求。
  ———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全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标准的天数达到80%以上;嘉陵江干流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2%以上,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饮用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突破进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成为社会风尚。

二、实施绿色规划引领工程,优化空间开发格局
  (五)完善空间布局规划。落实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合理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市域空间统筹,优化完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的市域空间总体布局,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发展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认真落实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坚持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建立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利用和环境保护。严格土地利用空间管控。全面落实《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强与重庆协作配套发展,推进南(充)西(充)蓬(安)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
  (六)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管理。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合理确定不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行重点控制区大气污染物、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及其支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管理。科学划定城镇用地边界线、工业园区范围边界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确保林地、水域、湿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
  (七)完善空间治理体系。按照“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竞相发展”要求,明确县(市、区)主体功能定位,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加快重点开发区域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主要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内突出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突出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将管制范围扩大到所有自然生态空间,强化政府空间管控能力。

三、实施绿色产业培育工程,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围绕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纵向延伸、横向耦合、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严禁引入高污染、高耗能及产能过剩行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着力培育汽车汽配、油气化工、丝纺服装、现代物流、现代农业“五大千亿产业集群”。以南充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南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南充市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为突破,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信息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绿色、有机农业区域品牌。按照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低碳化的方向,加快推进批发零售、商贸物流、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整体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建设绿色酒店、绿色景区,发展绿色旅游产品。
  (九)积极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坚持三产联动抓大产业,以南充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创国家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沿链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南充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打造以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绿色工业集群。拓展农业功能,培育休闲农业、智慧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以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努力拓展服务业发展新领域,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节能环保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依托南充创新驱动试验区,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小镇等新的平台;
依托中法文化创意产业园和丝绸文化产业园等载体,实施重大文化体育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生态等深度融合。
  (十)加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构建覆盖面广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以石油化工、碳化工、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行业为重点,推进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低碳技术应用示范和企业技术改造,实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梯级利用。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支持节能环保服务和城市静脉产业发展,打造循环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以建设绿色园区为方向,按照物质流和关联度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升级,完善产业配套,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打造绿色低碳知名品牌。创新清洁能源建设管理机制,壮大生物质能源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规模。支持县(市、区)争创清洁能源示范县。

四、实施绿色城乡建设工程,构筑幸福美丽家园
  (十一)加快山水田园城市建设。坚持城市形态、城市文态、城市生态的有机融合,把握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城镇有魅力、有品位、有质量。按照“江在城中、城在江中,森林在城中、城在森林中,田园在城中、城在田园中”的山水田园城市发展要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保护城市山体、水系、林地资源,加强城市边界及城市空间控制,充分考虑区域环境容量和大气扩散条件,科学设计人居环境、景观风貌和建筑色调,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打造绿色城镇,优化城镇绿地布局,推进城镇立体绿化,做好城镇道路、城镇公园、城镇湿地等重要节点的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及绿量分配,打造总量适宜、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公共绿色空间和“城市会客厅”。结合“宜居县城”“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小镇创建和省级生态县、乡创建。提高城镇供排水、雨水收集与利用、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广绿色建材应用,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强城市管理,清除乱搭乱建,规范城市交通秩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十二)建设幸福美丽乡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县域新村建设总规和乡镇建设详规,形成布局合理的产村相融新格局,建设一批绿色美丽乡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要求,坚持改造为主,新建、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加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古村落民居保护力度,让广大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推进农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扎实推进“五改三建”,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健全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加强生态产业扶贫,深化文明村镇创建,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十三)加快绿色山川建设。推进绿化山川行动,以争创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坚持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水网、路网、林网“三网合一”,生态、产业、景观“三林共建”,整体推进全市绿化。加强饮用水源地、湖库周边和消落带、河渠沿线绿化,重点打造旅游线路、进出通道、互通立交、车站港口等区域绿化景观。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连片营造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生态景观林、特色经果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加强林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健全火灾和病虫害防控体系,严格古树名木保护,完善集体林公共管护制度,探索建立公益林政府赎买制度,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保护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监测体系。加强分类管理,实行森林总量与强度双控制的采伐制度。

五、实施绿色环境治理工程,夯实生态发展基础
  (十四)搞好嘉陵江流域保护与开发。坚持“严格保护、谨慎开发”的原则,以建设嘉陵江绿色走廊和生态屏障为目标,统筹沿江经济生态文化资源,科学规划,推动江与城融合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全市“一盘棋”的理念,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由市级统一规划,分段、分步统筹实施。充分借鉴国内外江河保护开发成功经验,高水平编制嘉陵江保护开发规划,把历史的、自然的、科技的、人文的元素挖掘好、整合好、彰显好。坚持生态优先、顺应自然的原则,制定和实行最严格的嘉陵江保护制度,注重原生态区域的自然保护、已开发区域的生态修复,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加强沿江污染治理,规范砂石开采,无法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一律退出,没有达到环评的项目一律禁止。加强流域湿地保护,划建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申报一批国省重要湿地、推进一批湿地保护示范区,保持原生态、不搞大开发。加强嘉陵江航道和沿江港口建设,打造集临港产业、加工贸易、城市生活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城体系。依托“嘉陵江山情、千年丝绸韵、三国文化源”,打造以阆中古城为龙头,以嘉陵江为主线的旅游轴线。
  (十五)打好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蓝天”行动,综合整治颗粒物污染,严控焚烧秸秆,加大城市烟尘、建筑扬尘等防治力度,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加强重点行业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碧水”行动,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良好水体保护,全面推进涵养区、源头区等水源地环境整治。实施县级以上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推进各行业污染治理和清洁化生产,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总量,2017年底前,工业聚集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置力度,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90%以上。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净土”行动,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推进污染土地治理与修复。加大城镇、乡村生活垃圾处理及转运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开展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管、无害化处置。
  (十六)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建立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制,健全市、县、乡、企业四级环境风险防控体系。落实“智慧环保”建设,完善环境风险预警机制管理,建设全市统一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定期评估沿江沿河工业企业、工业集聚区环境和健康风险,强化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放射性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环境风险管控。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居民环境风险意识教育,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依法化解环境矛盾纠纷。落实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加快建立“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着力解决环境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污染防治能力薄弱等问题,推进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改革,确保环境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六、实施绿色文化培育工程,丰富生态文明内涵
  (十七)营造绿色发展氛围。综合运用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手段,充分利用会议、庆典、演艺等活动载体,全面借助电影、广告、曲艺等文艺形式,深入宣传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意义内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校园教育体系和成人继续教育体系,纳入南充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节能宣传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养成绿色思维、绿色行为、绿色习惯,形成“人人都是节能主体、个个都是绿色卫士”的良好氛围。
  (十八)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大力推行绿色消费,抵制铺张浪费,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活动,减少一次性物品和过度包装商品使用。大力实施城市公交优先战略,推行绿色出行,加快完善公共交通、自行车出行体系,到2020年,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城建成较完善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和城市绿道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产品,加强新能源、节能产品和装备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促进再生水利用,鼓励使用低碳、节能、可循环利用商品。大力推行绿色政务,推广使用节能、低排车辆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绿色办公模式,节约用电、用水和办公耗材。
  (十九)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开展“七个一”创建活动:发展一批绿色生态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绿色文化设施、推出一批绿色发展主题作品、打造一批绿色发展产业示范区、创建一批绿色发展示范景区、建设一批绿色发展示范乡村、创建一批
  (二十)加强依法治理。按照立法权限,加快推进嘉陵江(南充段)流域保护与开发、城乡环境卫生、饮用水源地保护等地方立法,全面清理现行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中与推进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有序推进地方性法规“废改立”。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严禁不符合生态环境、法规政策的开发活动。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依法严厉惩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犯罪行为。
  (二十一)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绿色产业市场,放宽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支持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初始分配制度和交易市场,探索建立规范的自然资源交易平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支持开展碳排放权配额和自愿减排项目交易。完善排污权核定制度,试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推进排污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单元进行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的机制。探索地区间、流域间、行业间、用户间的水权交易。
  (二十二)扩大开放合作。坚持招强引优抓大开放,以成都和重庆为依托,积极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机遇,切实加强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绿色新兴产业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协作。进一步深化与法国香槟—阿登大区友好务实合作,扎实推进中法农业科技园、中法文化创意园等国际合作载体建设。着力加强与沿长江及嘉陵江、秦巴山区城市的协同协作,共同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产业协同发展等问题,齐力推动区域性生态环保规划落实,努力实现共享共治。
  (二十三)强化政策推动。充分运用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绿色发展。引导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标准的能效项目,支持“两高一剩”行业的绿色转型。积极构建多层次绿色融资机制,为企业提供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结构性融资等金融服务。扩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探索发展绿色保险。积极争取国省生态补偿政策,探索市域内生态补偿的实现办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优化支撑绿色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环境,争取一批国家、省级绿色制造技术、节能环保工程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实验基地落地南充。重视和加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智能绿色制造技术、生态绿色农业技术、安全清洁高效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保技术、先进安全便捷健康技术等应用。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才引进。

八、强化工作保障,确保绿色发展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本地区推进绿色发展的主体责任,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作决策、抓工作、促发展的具体行动,扎实推进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实。职能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决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配套办法,加强协同配合,齐心协力抓好落实。把推进绿色发展列入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绿色发展的能力。
  (二十五)注重目标导向。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增加绿色发展、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等考核权重,着力加强阶段性绿色发展绩效评估,确保绿色发展成为对县(市、区)差异化年度目标绩效评价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试点。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严肃问责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资源环境生态严重破坏的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
  (二十六)凝聚共建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绿色发展的主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健全和落实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鼓励、引导民间环保组织有序参与,注重发挥生态文明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坚持全民义务植树,创新认捐认养等自愿尽责形式。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建设美丽南充成为全市人民的自觉行动。
顶部 | 关闭

关于企联1 | 企联新闻 | 企业招工信息 | 企业产品推荐 | 政策法规 | 南充企业界 | 联系我们 | 留言信箱 | 活动展板 | 企联会长 |

版权所有:南充企业联合会 CopyRight 2010-2015 (C)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06041646号-1  
联系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E_mail:449619949@qq.com